智能制造不可拔苗助長
自“中國制造2025”作為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智能制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當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智能制造的提出正當其時。
智能制造的提出是技術創新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來,任何一次產業的進步,其背后主要的動力來源于技術。智能制造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制造,二是智能,變化核心是關于智能的技術。
智能制造技術以三方面技術內容為基礎:一是輸入技術,包括能夠使機器“感知世界”的傳感技術和物聯網,使得智能制造、制造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有了起點。二是內容技術,或者叫軟件技術、系統技術。智能制造是一個復雜的流程,支撐它的是軟件,軟件的背后是系統,操作的是數據、內容,這就是軟件與系統的技術。三是網絡技術,使智能制造有了一個新的平臺,使得制造各環節能夠以一個新的方式協同。
信息技術革命以來,傳感技術、物聯網、軟件技術、系統控制以及工業互聯網的融合推進,三方面技術的逐漸成熟,推動著智能制造從原來的自動化上升到智能化。
智能制造必須考慮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的因素。不可否認,每個地區、每個企業都要發展智能制造是不合適的,畢竟不是誰都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技術資源。另一層面來看,我國消費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仍然處于非常多元化的階段,智能制造出來的高科技產品、定制化產品當然有大量的需求,但傳統制造業的產品也同樣將長期具有廣大的市場空間。
智能制造必須考慮人力資源稟賦的因素。嚴格地來說,幾乎所有的生產線都可以被機器替代,但這種替代需要一個合適的節點。這并不一定是考慮到維持就業問題,因為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是否達到智能制造所要求的人力資源稟賦條件。此外,從宏觀經濟來看,片面追求高端遞進對非熟練工人有擠出效果,最終會導致就業機會減少且內需不旺。
當下,“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是大勢所趨。但一些地方或企業在沒有弄清智能制造基本內涵和階段性特征的時候急于推進,很可能會出現高端不進、低端被棄的“雙輸”局面。工業向智能制造的邁進、技術的進步、價值鏈分工的高端遞進,是在社會經濟發展、人力資源稟賦、產業發展階段的綜合作用下實現的,智能制造是這些因素相互推進下的自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