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會以貶值促出口
近日,海關總署發布了8月外貿數據。因為8月中旬人民幣經歷了一次較大幅度的貶值,所以這組數據受到了特別的關注。人們試圖通過這組數據分析,人民幣貶值能不能促進出口?中國是否應該以貶值促進出口?
8月出口仍然是同比負增長,但跌幅較7月縮窄,而進口的同比跌幅則擴大了很多,使當月順差達到600多億美元。這似乎顯示當月人民幣貶值起到了促出口、抑進口的作用。但實際上,人民幣貶值的影響還未完全體現在進出口數據中,根據進出口的人民幣總值和美元總值,可以算出8月貨物貿易中美元兌人民幣的平均匯率為6.12,與7月基本持平。
不可否認,本幣貶值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出口、抑進口的作用,但并不具有決定性。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同比負增長,而對美國卻是正增長。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跟隨美元對歐元和日元升值,但更重要的原因應該還是美國今年的經濟狀況比歐盟和日本好。我國出口出現負增長,主要原因也是全球經濟形勢不好。如果全球經濟好轉,我國的出口也會隨之好起來,這是我們必須經歷的周期,要有相當的耐心。
在不利的外部環境下,我們的外貿形勢并不是很差,我們也有條件做到耐心等待。雖然出口負增長,但進口的降幅更大,外貿順差同比增長了80%以上,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應該為正。其實,近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較小,對GDP的拉動在正負0.1個百分點左右。我國沒有必要為通過貶值來促出口。
我們應該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當前的出口減速,這是一個轉型升級的信號。外貿結構已經在經歷轉型。出口減速固然是由于經濟周期,但也與我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方面的競爭力減弱有關。這個趨勢要求中國制造要向產業鏈的前端升級。與之相應,中國與東盟等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系變得更為重要,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組裝環節會向東盟轉移,中國則向東盟出口設備和元器件。今年前8月,中國對東盟的出口仍然是正增長。對東盟的出口占出口總值的比例從2007年的7.7%上升到今年前8月的12.3%,而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則分別從20.1%和19.1%下降到15.8%和18.1%。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以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為有利條件,因為那樣才能使發展中國家樹立對中國和人民幣的信心。
國內經濟結構也在經歷轉型。出口減速會使一些外貿企業遭遇困境。但同時進口也減速,說明進口替代正在進行,中國制造業的水平已大大提升,一些產品可以自己生產而無須進口。因此,應該引導一部分外貿企業轉型,到國內尋找市場需求,以適應中國擴大內需的結構轉型趨勢。
以貶值促出口,或許可以暫時縮小出口跌幅。但如果因此而忽略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則會打亂長遠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