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助力 江蘇服裝業實現利潤大幅增長
日前,第十七屆國際服裝節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落下帷幕。記者在展會上了解到,江蘇紡織服裝業以“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平穩發展速度的同時,利潤增長也大幅提升。今年1~8月,江蘇省紡織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337.23億元,同比增長5.26%;實現利潤總額469.28億元,同比增長20.28%;上交稅金44.79億元,同比增長16.42%;出口交貨值1226.49億美元,同比下降2.24%;虧損企業虧損額32.40 億元,同比下降22.62%。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江蘇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壓力進一步加大的情況下,利潤水平、上交稅金增長幅度仍位居全國前列。
傳統產業融入互聯網+
打開微信公眾號,就能按照自身尺碼定制衣服,面料、款式、價格全都自己選。在展會現場,江蘇卡思迪萊服飾有限公司王海軍總經理向本報記者現場演示,打開 “RIVERA瑞勒國際”的微信公眾號,選擇“智能定制-高級定制”,畫面跳出各種版型的衣服。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套裝、西裝、襯衫、禮服、大衣等進行預訂。以單西裝為例,有條紋款、格子款、凈色款等多種面料可選。選完了面料,還可以選擇款式搭配。是一粒扣還是兩粒扣、三粒扣?是駁領、平駁領還是戧駁領?全憑客戶個人喜好。全部選好之后,點擊“效果預覽”,一個模特兒穿著你定制的衣服,出現在屏幕上。款式確定了,服裝尺寸也是量身定制。公眾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教導用戶自助量體,王海軍還向記者介紹“當然,我們也提供O2O線下量體,我們在金鷹等商城有門店,配有專業量體師和著裝顧問,客戶可就近去門店量體,VIP顧客還可以預約免費上門測量。‘+’一下不容易:客戶動動手指,企業流程大改造,為了對流程和生產進行智能化改造,公司上馬四大系統,除下單設計系統外,還有樣版自動生成系統、訂單物料管理系統及智能化生產系統,投資超過500萬元。”
據了解,傳統服裝企業擁抱“互聯網+”和“工業4.0”,卡思迪萊還是江蘇省內率先試水的一批之一。王海軍說,傳統的批量訂單,需要訂單部排定計劃,采購部采購物料,技術部制造樣本,最后才進入生產車間的操作模式,從訂單到制作需要25天左右,而卡思迪萊通過MTM智能定制系統把生產所需的流程縮短到7天左右,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如:卡思迪萊在接到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閱兵服生產任務時,面臨“數量多、交期緊、要求高”等困難,在對每一位官兵進行一對一量體后,通過瑞勒MTM智能定制系統,對大批量的量體數據進行自動運算處理,實現自動化制版、裁剪等生產過程,一個月內完成一萬五千余套的閱兵服生產任務。王海軍向記者透露了一個細節,在量尺寸之后,考慮到官兵們在訓練的過程中,體型可能會有變化,所以,在制作的過程中,卡思迪萊就對原先的尺寸加以適當調整。個性化定制服裝在線下單平臺的上線,是傳統服裝企業借力“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的一次關鍵嘗試。
文化品牌拉動內生動力
江蘇紡織服裝業注重品牌建設,注重設計環節的提升,內銷品牌近年來得到跨越式健康發展,波司登、陽光、紅豆、海瀾之家、恒力、雅鹿、盛虹、悅達等優勢品牌赫赫有名。新銳品牌,如“伊思貝得”、“雅格詩曼”、“如伴衣家”、“MichelleGao”、“Blooming”、“法詩菲”、“新申”、 “lagogo”、“樂鯊”、“唯路易”等也打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市場。而繡娘、云錦等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品牌也走出了創新之路。
蘇州瑞富祥絲綢有限公司是一家傳統刺繡企業,近年來,以“繡娘”為品牌的服飾注入大量的文化元素。該公司董事長戚秋蘭在展位前指著一款很特別的旗袍興奮地向本報記者介紹:“別小看這款旗袍,她在米蘭世博會可出盡了風頭,當時來欣賞的外國客商真是人擠人呀,你看胸前的這朵紫色牡丹花,是由十幾種不同顏色刺繡上去再慢慢地漸變過來,她有幾十道工序,一根絲線要劈成幾十股,再刺繡上去,才能達到這個逼真效果,工藝非常復雜。2014年在央視中秋晚會上主持人穿的就是這款,這件衣服從設計到制作,3個熟練工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還有這款,金絲線盤出來的龍鳳造型,我們是把以前用在皇宮的工藝色彩,把它設計成婚慶的時尚理念,再融入現代的文化元素,這樣既有收藏價值又有觀賞的藝術性。”
繡娘,是蘇州瑞富祥絲綢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之一,中國絲綢文化與品牌的代表。品牌創立于1988年。多年來,繡娘始終堅持只做講究的絲綢的品牌格言,旗下的絲綢產品豐富,涵蓋了絲綢制品的全品類。企業保留了扎實的傳統手工織造工藝、擁有獨創的花型設計和優秀的線下服務能力,成為絲綢行業時尚化的領軍企業。
戚秋蘭還高興地向本報記者透露:自從參加米蘭世博會,現在國際有很多商家在和瑞富祥緊密聯系,包括奢侈品公司也主動與他們合作。市場雖然低迷,但瑞富祥業績不降反升,可見關鍵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品牌。
循環經濟提升綠色制造
江蘇作為紡織出口大省,2014年出口額突破480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三。多年來,外銷品牌經過不間斷的調整、提升,逐步形成了與國際大牌結對發展的局面,一批企業在成長為高品質優質服裝供應商的同時,也成為國際品牌價值鏈的重要環節。
如今,“綠色、健康、生態”已成為世界性的消費追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品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人們又一重點關注的領域。環太湖流域環保標準、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節能減排的推動等因素,讓越來越多的江蘇紡織集群、企業開始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綠色制造水平。
盛澤鎮,我國最大的紡織制造基地和國家級面料出口基地之一,面料生產和研發能力全國領先。近年來,盛澤鎮在積極推動紡織產業轉型的同時,注重引導紡織企業產品提檔升級,在加強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全力打造綠色生態產業鏈。骨干重點織造企業,如恒力、福華、盛虹等也在踐行綠色紡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僅設備保證國際一流,還在生產過程中處處都體現出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要求。此外,作為蘇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園區,鹽城市紡織染整服裝工業區將高端染整、面料生產打造成為園區的核心產業,發展專業化科技含量高的紡紗和織造,發展服裝與家紡終端產業,在排污標準、處理設備、科研開發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今年成功獲批中國印染行業協會頒發的“中國綠色染整研發生產基地” 稱號。
在“十二五”期間,江蘇紡織業已連續5年保持萬億級產業,著力打造的是效率、品質、品牌、時尚、人才和環境等“六大新優勢”。而今,江蘇紡織再度引領前行,提出了“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著力打造江蘇的智慧紡織(服裝),以此實現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