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共同體將于2015年年底成立
第二十七屆東協峰會及系列領袖會議于本(2015)年11月18至23日在馬來西亞召開,包括中國大陸、日本、澳洲及紐西蘭見證下,東協十國領袖于22日簽署《2015年建成東協共同體-吉隆坡宣言》及《東協邁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團結奮進》,宣布東協共同體于本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東協共同體包括叁大核心支柱,分別是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APSC)、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及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ASCC)。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隨后致辭時表示,在東協自貿區框架下,各國目前已經基本上消除關稅壁壘,但與此同時,東協各國還需要進一步消除仍然阻礙經濟發展的障礙,深化合作以拓展更廣闊的經濟前景。
目前東協需要保證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單一市場和產品基地,以實現更加自由的商品和服務流通。為實現該目標,東協需要統一的標準,更加廣闊的互聯互通,以及消除阻礙經濟成長與投資的障礙。預期東協整體GDP在2020年前能夠達到4.7兆美元,東協有望在2030年前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渠認為東協共同體還能協調經濟策略,承認彼此間的教育學位,加強彼此間的總體經濟政策,也拉近各種金融政策的諮詢。其中,八種職業的專業人士的教育文憑將受到承認,能夠在東協共同體任意就職,包括工程師、建筑師、護士、醫生、牙醫、會計師、測量師和旅游專業人士。
2014年東協總人口6億2,500萬,經濟總值達2.6兆美元,為全世界第七大經濟體。過去十年來,東協區域內貿易約佔東協整體全球貿易24%,遠低于歐盟的60%。如何縮小成員國之間最大相差逾五十倍的經濟和收入差距、培養民眾對「東協市民」該身份的認同將成為課題。
東協共同體以經濟、政治及安全和社會文化為叁大支柱。在經濟方面,至2018年將取消區域內全部關稅。共同體將通過簡化通關手續、部分勞動力流動自由化等提高東協作為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的魅力。東協共同體還將在政治領域強化整合,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發言權。惟東協的決策以「全體成員國一致」、「不干涉內政」為塬則,共同體的成立能對政治整合產生多大效果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