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五大目標明確服裝業前行方向
隨著中央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建議的發布,正在編制中的《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十三五”期間行業的定位將如何調整?未來的目標和著力點將體現在哪些方面?行業將如何展開實踐?為解答這些行業關注度高的問題,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就此進行了解答。
三大定位:處理好三個關系
在“十三五”規劃中,紡織工業的定位將有所調整,含義更加豐富多元。
孫瑞哲介紹,開展“十三五”規劃研究和編制工作以來,關于在新時期如何對行業進行新的定位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此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根據世情和國情,在相當長時期內,紡織工業作為我國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的地位不會變,基于比較成本層面的國際競爭優勢正在進一步轉換為產業鏈層面的國際化新優勢。這體現了我國紡織工業結構和布局優化的新特點,面向創造供求和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紡織工業要突出體現科技和時尚融合、終端消費多元化拉動,還要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紡織工業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紡織“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一個與過去有所調整的行業定位表述: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是科技和時尚融合、衣著消費與產業用并舉的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帶動相關產業、拉動內需增長、建設生態文明、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孫瑞哲繼續指出,在新的定位下,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三大關系需要改善。
第一是產業與社會的關系。產業要想發展,首先要解決好產業同社會的關系問題。紡織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這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柱地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另外紡織產業還是重要的民生產業,特別是在目前的城鎮化過程之中,紡織產業還肩負著吸納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任務。
第二是產業與生態的關系。目前環境保護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與之相關的行業標準在逐步提升,相關的政策逐漸對產業形成越來越大的壓力。如果產業忽視對生態的保護,沒有改善好同生態的關系,那么可持續發展將無從談起。
第三是產業與消費的關系。紡織服裝業已經跨越了制造產品的層面,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大部分是面對最終消費者,肩負著改善消費者的生活,甚至是引領生活方式的責任。
五大目標:明確前行方向
在全新的定位下,行業“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將有什么變化?對此,孫瑞哲指出,紡織“十三五”規劃的目標體系包括行業增長、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品牌創建、綠色發展等幾個方面。
其中,行業增長目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出口總額、纖維加工總量三個指標,分別為:保持合理增長,保持穩定的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和世界平均增速基本同步的水平;繼續體現行業對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保出口穩就業的貢獻作用,以及重點提升紡織產品質量和效益的規劃思路。
結構調整目標包括: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費量的比重,其中產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費量占比達到1/3;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體現產業升級的成效;中西部地區紡織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高。
科技創新目標考慮使用規模以上企業或大中型企業研發收入投入強度、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速和重點企業兩化融合評估指數等指標。
品牌創建目標的設定目前并無國家宏觀規劃以及現有指標體系作為參考,因此計劃采用既反映紡織行業品牌發展目標又能得到較廣泛認同的指標,初步設定社會責任建設及品牌培育管理體系運用作為參考目標。
綠色發展目標既包括節能減排方面的約束性指標,也包括具有紡織行業特色的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