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飾】把握服裝行業發展趨勢
行業頻現兼并與倒閉
2015年以來,中國服裝產業內外部之間的投融資十分頻繁。服裝行業內部大量資本涌動,無論是注資跨境通、明星衣櫥、吉姆兄弟等服裝相關企業,還是投資收購茵曼、七格格等電商品牌,亦或是代購外國品牌在中國的代理權,借助資本,眾多服裝企業正試圖重塑行業格局。
資本在行業內掀起了一輪兼并潮,紡織服裝行業開始“產融結合”(即產業與金融相結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表示, 中國紡織服裝業擁抱資本市場正當時。與其他行業相比,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上市規模較小,有巨大成長空間,且正在從過去生產制造向重視終端產品或品牌的企業轉變,品牌企業獲得資本市場更多的關注,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調整成果的直接體現。
但在產業上游,眾多中小服裝企業破產倒閉成為了整個服裝產業關注的焦點。在2015年破產倒閉的紡織服裝企業名單上,莊吉、紅劍集團、五洋印染、山東蘭雁集團、華東紡織大廠寶利嘉、李寧與特步的核心供應商雅綸制衣等,曾在行業內頗具盛名的企業赫然在列,中小企業更是不計其數。
受國內外零售環境惡劣的影響,很多中小企業萎縮的現象比較明顯,出現了關停或者斷檔生產等現象。“因為它們抗風險的能力低,對訂單的依存度高,再加上生產成本的提升,服裝行業不景氣對它們的影響比較大。”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楊金純表示。
來自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的數據顯示,2015年1~9月,紡織行業虧損企業戶數上升6.6%。湊夠虧損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可以看出,大量企業正在艱難求生。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院朱慶驊表示,從產業發展規律的角度看,一般在行業低迷時期、市場環境發生巨變的階段,倒閉和兼并會同時出現。
產能過剩、品牌過剩
據了解,在倒閉、兼并的背后,是我國服裝產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出現的產能過剩。“這主要是由于在市場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實力較弱的企業發展受阻,生存空間較小,而實力較強的企業雖然主營業務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因現金流較為充足,他們可以通過低價兼并一些企業,實現產業鏈優化。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經階段。”楊金純表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分行業來看,截至2015年10月,紡織服裝、服飾業規模以上企業存貨總金額達到了2033.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922.7億元增長5.76%。
“我國經濟放緩,消費者購買需求降低,也讓市場出現產能過剩。”朱慶驊補充道。
產能過剩導致服裝廠出現倒閉潮,而品牌過剩則帶來了行業內企業的一系列兼并收購。深圳歌力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國新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服裝發展至今,市場上品牌眾多。如果不是業內人士,多數人知道的服裝品牌十分有限,大量的品牌基本沒有市場知名度。“有的公司擁有七八個品牌,全中國大概有1萬多個服裝品牌,加起來就快等于全世界服裝品牌的總數量了,現在中國的服裝品牌是過剩的。”他說。
在整體行業低迷的情況下,眾多品牌之間開始了優勝劣汰。楊金純表示:“現在品牌之間兼并收購比較多,近階段服裝產業也前所未有地與資本進行對接。”
行業發展新元素
縱觀產業鏈上下游,在“倒閉潮”、兼并等聲音不絕于耳的同時,還有一些數據值得注意。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在企業虧損數量增長的同時,規模以上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在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業績卻在好轉:2015年1~9月,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586億元,同比增長11.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152億元,同比增長17.4%,高于去年同期17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為4.7%,較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如果把這組數據與大量中小企業的破產倒閉對比來看,可以發現服裝產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趨勢更加明顯。
楊金純表示,企業的破產倒閉很正常,企業的倒閉破產符合市場規律,也是市場集中度提高的一種方式,包括行業整合、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在競爭中有些企業被淘汰,有些企業則變得強大。而未來,行業內的兼并收購或許還將持續數年時間。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朱慶驊分析,主要是因為競爭力較強的服裝品牌抗風險能力更強,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其受到的沖擊比實力較弱的服裝品牌校,這為實力較強的服裝品牌逆勢擴張提供了條件。
服裝行業集中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確,在未來幾年中,企業應該朝什么方向發展呢?據招商證券分析師孫妤分析,近年來,消費趨勢呈現出兩方面的變化:一是經濟增速逐漸放緩,居民收入預期下調,同時在電商渠道和國外品牌進駐的沖擊下,消費者的選擇范圍擴大,消費行為日趨理性,更加追求高性價比的產品;二是隨著主體的演變和網絡科技的發展,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化、差異化,偏好能夠彰顯自身個性的產品。
具有高性價比的大眾品牌以及個性化產品,其實已經成為了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專家表示,未來有兩種品牌死不掉,一種是附加值較高的中高端品牌、個性化品牌,另一個則是追求性價比的品牌。
以上兩個發展方向無一不以樹立品牌為前提,楊金純表示,近幾年服裝產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認識到,現在的服裝產業不像過去的傳統制造業,而是融入了更多新的元素,比如時尚、文化、品牌價值等。
正如楊金純所說,中國之前的服裝產業更偏重于服裝制造業,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服裝只要做出來就可以直接推向市場,但現在,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服裝產業已經向服裝服務業、時尚產業等方向轉變,一件一件服裝背后所囊括的服務理念、品牌等開始成為重點。
不光是在品牌塑造上,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服裝制造也將在未來幾年迎來變革。楊金純認為,在一般人看來,服裝產業好像與技術不搭,但是實際上,服裝產業近幾年正在與信息化、網絡化相融合,孕育出更多的新技術、新工藝,比如3D打印、智能穿戴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智能制造等。
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包括新開工項目在內,紡織服裝產業實際完成的投資同比增長20%。這一方面顯示出社會對服裝產業未來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這些投資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技術改造,服裝茶葉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就是單純的生產制造,而是有了很多的新技術、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