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供應鏈:從供應鏈看服裝業的庫存問題
近兩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終端銷售不暢,服裝業庫存積壓不斷上揚。在此背景下,服裝企業紛紛尋找出路——打折促銷、加大電子商務渠道投放、轉投二三線城市等商業手段花樣繁多。
各種各樣的手段都屬于在庫存發生后再“消解庫存”、“處理庫存”,要根本上解決服裝業的庫存問題,還要從庫存產生的根源——供應鏈著手,最大限度的“預防”庫存產生。
1“客戶訂單分離點”
與服裝業生產組織方式
1.1了解“客戶訂單分離點”
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滿足顧客要求的同時維持合理的庫存水平,換句話說就是在“庫存水平”和“顧客服務水平”之間做出權衡。
如何權衡庫存水平和服務水平,在供應鏈管理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客戶訂單分離點"(CustomerOrderDe-couplingPoint,簡稱CODP,如圖一),它是指如何決定庫存的位置,以使得某些操作或者實體在供應鏈中的運行能夠獨立開來。比如說,一件衣服儲存在零售商處,顧客自己從貨架拿下,付款買走,而代理商、品牌商看不到下單的過程。這里,零售商的庫存就是顧客和制造商之間的緩沖,這個庫存點就是客戶訂單分離點。分離點越靠近顧客,就越能更快的服務顧客。這個點的位置就涉及到對顧客快速響應和更大的庫存投入之間的權衡。
理解企業戰略和市場環境對“客戶訂單分離點”的選擇非常重要。用成品庫存來服務顧客的企業稱為面向庫存生產(Make-To-Stock)型企業;根據顧客的特定要求來組裝預裝模塊的企業稱為面向訂單裝配(Assemble-to-Order)型企業;為顧客從原材料到零件再到部件進行生產的企業稱為面向訂單(Make-to-Order)型企業;面向訂單設計(Engineer-to-Order)型企業則是顧客與企業一起設計,然后再從原材料到零件再到部件進行產品生產。
1.2服裝業的生產組織方式
服裝的訂制化類似于面向訂單裝配、面向訂單生產、面向訂單設計的模式,國內有不少服裝企業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嘗試,目前看效果也不錯。這種嘗試順應了服裝業從制造向服務轉變的趨勢,適應人們對服裝個性化的要求。服裝個性化定制模式中,“客戶訂單分離點”的位置更靠近制造,是服裝業商業模式的一種創新,屬于服裝業的戰略決策的范疇,對庫存投資產生重要影響(如圖二)。
我們談論的服裝業庫存,集中在按庫存生產型企業,服裝業的大量企業屬于這種大批量生產方式。在大批量生產方式中,只有銷售活動是由客戶訂貨驅動的,企業通過“客戶訂單分離點”(CODP)位置后移而減少現有產品的成品庫存。
2、從供應鏈管理角度
思考服裝業庫存問題
創新是企業持續經營之本,服裝業的創新包括不斷地提升產品的設計能力,采用先進管理方法降低成本,將倉儲、運輸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優化營銷策略等等。但是這些創新手段似乎只局限于對供應鏈單個點進行優化改善,更加注重成本的管理,主要著眼在如何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沒有從供應鏈的全局對企業戰略、產品運營進行全方位分析優化,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
以下從供應鏈管理的整體出發,從銷售預測、信息系統、物流配送、柔性生產四個方面談談服裝業庫存。
2.1銷售預測與“牛鞭效應”
長久以來,中國服裝業已有意無意地走上了以量取勝的路子,以過剩的產量滿足供應鏈下游環節的需求。
在分銷模式上"生產商—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模式在服裝業銷售渠道中最為普遍,此模式下的銷售預測信息是通過一年(春夏季,秋冬季)兩次訂貨會在銷售渠道各環節流動。代理商通過當地零售商的訂單量預估向品牌商訂貨量,品牌商以代理商的訂貨量為依據下單給生產商。
沿上述渠道產生的預測信息摻雜了各利益相關方的博弈,不見得真正反映了消費者的購買邏輯,與消費者實際需求存在不小差異。代理商往往傾向訂購較多的商品以備斷貨;品牌商為滿足代理商的需求而儲存更多商品以備補貨;生產商為了應對品牌商的需求和生產環節的諸多風險,再擴大生產量。從零售商開始沿著供應鏈到生產商逐級放大產量,最終在各環節造成庫存壓力。
供應鏈管理把這種現象叫“牛鞭效應”,“牛鞭效應”是類似大眾服裝品牌這種面向庫存生產企業的天然缺陷,使得庫存結構不單是成品,而且包含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市場急速成長階段,這種效應被市場增長所淹沒,而一旦市場發生一點風吹草動,供應鏈個環節上的庫存馬上顯現出來。
品牌商的營銷部門如果能提前調研、再參考設計師對市場的敏銳觸角來把握市場需求,引導買手的購買,這樣從市場源頭最大限度預防信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