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產業需創新文化 提高產業國際形象
相信很多消費者,掃一眼商店里的產品,就會下意識地這樣說:“這是韓流。”為什么不看品牌的標識,甚至過濾掉品牌自我風格,還能一眼看得出他們的國別所屬?
現實的光芒,總會照耀理論的蒼白,曾經順利承接產業轉移的日韓打破理論困境,走進了時尚的聚光燈下。
反思
“這是韓流。”
相信很多消費者,掃一眼商店里的產品,就會下意識地這樣說。
同樣的,我們看到很多店面,直覺也會告訴我們,這是日本的品牌。
為什么不看品牌的標識,甚至過濾掉品牌自我風格,還能一眼看得出他們的國別所屬?這是因為,這些產品流淌著他們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有著自我區域特點鮮明的文化胎記。
就如我們一眼看到對面走過來的,是日本人還是韓國人一樣簡單。
這是文化的區分,也是文化的勝利。
很久以來有理論認為,時尚產業的時尚話語權牢牢地把握在歐美人手中。
他們一方面捷足先登地占領了高端市場,另一方面又在平價時尚有著快時尚優勢,尤其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他們保留了時尚霸權,而把成本轉嫁給其他國家。
現實的光芒,總會照耀理論的蒼白,曾經順利承接產業轉移的日韓打破理論困境,走進了時尚的聚光燈下。
三十多年前,我們也接過了產業轉移這個接力棒,并且開始把部分產能往外轉移,就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韓。
今天,我們面臨著時代的思考:我們安身立命的支點在哪里?
顯然,產業發展無非兩個層次,一是打破現有世界的時尚格局;二是做出自己的特色,而后者往往又是前者的前提。
那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終極答案是:產業文明。
尋找
一個現實,也許會讓我們感到淡淡的鄉愁。一種小昆蟲,吐出的絲曾給我們這個國家帶來無上的榮光。它穿過沙漠,走過邊疆,被異國他鄉所追寵,后人把這條路叫為絲綢之路。
這代表著中國時尚的一個制高點,就如今日的歐美,不容人所忽視。中國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歷史的風霜,我們似乎為人做起了嫁衣。
相反的,那些靠進口我們絲綢的歐美人,卻在這個時代,打起了世界絲綢的名牌。另一個例子,就是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農業國家,崇尚道法自然,有著與自然貼近的手工工藝,有著與自然親近的文化傳統。
但是,我們今天依然沒有好好地利用這種中國特有的氣質,來打造富有世界潮流的田園式品牌。這是現代生活方式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然而多年來,這些文明被忽視、被封存在典章故紙,甚至散落在歷史的瞬間。
歷史照耀未來。我們要尋回那些被忽視、被丟失,卻依然流淌在我們血液里的文明與傳承,這是我們曾經的遺憾,也是我們當下義不容辭的擔當。
我們需要回到歷史,回到文化,回到起點,去總結和提煉中國文化,取其精華,為產業注入中華產業內涵,強化產業文化建設,打造文化軟實力,為時尚產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動力。
產業文化成為必需。
創造
從中華文化切入,是我們合乎其心、順乎其手的基本工具。
從本質上講,文化就是心理運行機制,是思考的模式和規范,是做事的法則和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只要抓住這個“道”,萬物就在你眼前展開:始于一念,而成就全世界。先造理,后造物。
這個“理”,就是文化的精神和意志,繼而延伸提煉出生活的理念,并結合新時代特點,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創造生活方式,最后用現代甚至國際化時尚語言來表達產品之價值。
由此,設計研發空間廣闊,又有標準所依。上下五千年都可選擇,萬國精華都可采用,設計靈感就此打開。同時,萬物歸于產品理念,為設計素材選擇提供了鑒別之尺。
而在理念的導引下,中國文化的表達也并非一定是龍鳳圖騰或是書畫潑墨。
我們更需要的是圖騰背后的大國精神,潑墨背后的意境思考,并以此開啟我們的創新之旅:從我們天然的思維優勢開始,而非舍己之長求他人之極,盲目嫁接,魂不附體,產品也變得擰巴雜亂,缺乏朝氣和活力。
文化成就了產品,產品自然會進一步成就品牌。
通過品牌的運營,價值理念會更加鮮明集中,操作系統會更加完備,品牌會成為一種富有個性化的承諾:以價值觀為核心,加強內部管理,以供應鏈和市場鏈為核心打造社群經濟生態。
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秀的品牌自然是在店面、服務、產品、營銷各個環節都有所為、有所不為,都有一以貫之的氣質表達,都有一脈相承的精神展現。其中的粘合劑自然是文化。
文化夯實了品牌力量,凸顯了品牌個性,從而成為品牌的基因。
因此,品牌基因的歷練,會讓品牌文化會愈加成熟,愈加飽滿,愈加開放,愈加富有創造性。文化是做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它有“產品—品牌—文化”閉環發展的深化路徑,也有著自我的發展規律。而當一大批中國品牌的文化成長起來時,產業文化奇觀就將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