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賦予縫制機械行業新動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迅速發展,規模日益壯大。但是這種高速發展得益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使行業企業獲得發展先機。隨著經濟形勢步入新常態,要素驅動下的實體企業發展疲軟。企業之間比拼速度、比拼執行、比拼誰能更快地復制和翻版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突破?創新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創業家彼得蒂爾看來,企業要善于善于創造和創新,通過技術專利、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等形成壁壘,從而開辟一個只屬于自己的藍海市場而成為這個市場的唯一,這樣的壟斷足可以讓企業安享豐厚的利潤。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統計,我國縫制機械整機制造企業(未含臺灣省)有850家,零部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行業全年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615億元,生產各類縫制機械1214萬臺,約占世界產量75%比重,總體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位。
雖然我們是名符其實的縫紉機大國,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縫制機械制造業在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眾多知名服裝企業中,所使用的縫紉機還是一些國際知名的品牌如重機、兄弟等。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不知名整機公司一直在仿制生產的也主要以重機、兄弟款機型為主。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我國縫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我們也看到一些骨干縫企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創新體系,在自主研發方面有體系、有機制、有目標。這些企業正在逐步縮小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差距,甚至某些機型能超越一線的國際品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國內縫企的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在2015年縫制機械行業發明專利申請量排行榜中可以看到,杰克公司中的申請量達到了55項,寧波舒普公司達21項,還有中捷公司、寧波天星公司等發明專利的申請也是名列前茅,這些中國企業的發明專利已遠遠超過了重機、兄弟、飛馬等日本公司。
杰克公司十分重視縫紉機的科技發展,緊跟科技前沿,不斷推陳出新,“十二五”期間,杰克通過不斷創新、產品升級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無油直驅技術推動產品升級階段,研發了高速運轉滲油防治技術、開展直驅主軸應用研究、開發了新型永磁無刷節能電機;二是電腦控制的智能產品升級階段,解決了智能縫制單元涉及到的相關技術,開發適合縫制過程的專用機器人;三是互聯網+技術的產品升級階段(2015年—至今),包括智能縫制工作站研究和物聯網技術研究。據了解,杰克公司未來在研發戰略上將采用核心品類迭代(五代)研發體系,即生產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前沿構思一代,利用2-3年時間(即2017-2018年)達到生產一代領先行業兩代的目標,讓公司產品朝著智能化、人性化、無油化方向發展,從而領導全球縫紉機行業質量提升與技術創新。
中捷公司近年來不斷強化產品創新、品牌驅動、技術創新的發展理念,新一代微油高速平縫一體機、超高速包縫一體機、直驅長臂雙同步厚料一體機等創新性新品富含“科技元素”。 中捷新一代微油機涵蓋了13大創新9項國家專利,實現微油化以及縫紉機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應用。以創新為驅動力的中捷是經歷了股權風波之后華麗轉身的重要法寶。
舒普公司根據每個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在自動化方向做深入的開拓和創新研發,將定制時代帶入縫制機械行業。以“機器換人”為主攻方面,在智能集成化產品上不斷創新。舒普公司董事長羅千始終注重科技創新,帶領公司走創新型發展道路,10年來,產品從一個型號發展到現有的鎖眼機、套結機、花樣機、全自動拼橡筋機、制鞋特種設備等40多款系列機型;日前,在國家科技部公布的2015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名單中,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推薦的寧波舒普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千入選國家科技部2015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美機著重以制度化、流程化、精益化、信息化、績效管理為路徑,全面提升公司現代化管理水平。林雪平表示,在2015年成立精益化推進部,主抓生產、品保、技術、供應等環節的節能降耗、效率提升。同時,在各領域實現全面創新,全員創新、全過程、全方位創新,以員工合理化建議為平臺,使創新成為公司發展重要驅動力之一。
富怡科技發明層出不窮,申報專利碩果累累。擁有已授權專利177項,擁有軟件著作權2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45項,外觀設計專利21項,模板縫紉機33項。申報專利項目連年遞增,技術進步使得富怡的未來發展擁有無窮生命力。富怡創造了第四代縫紉機,開創了縫制產業新紀元。富怡這一研發項目,突破點在于富怡獨創的全自動模板縫紉機采用了橋式結構,全電腦控制,其特點是多頭、高速、精準、智能變速、縫跡自由、縫切一體化、光機電一體化、可擴展性強。富怡是在互聯網思維下制造的全自動縫紉機,給機器注入了智能元素,迎合了全球制造業正向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的大趨勢。富怡全自動縫紉機在服裝加工企業的應用,就實現了互聯網與制造業的鏈接,使企業輕松步入未來工廠。
中縫重工從成立之初就將科技研發視為企業的生命線,平均每三個月完成一次更新換代,始終保持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步性,而總裁張章生,同時也是研發團隊的骨干和帶頭人。據悉,張總幾十年對縫紉機保持著高度的熱忱,經常廢寢忘食地投入到對縫紉機的鉆研中。在他的帶領下,中縫重工公司的產品更新速度和創新成果在行業中有目共睹,在花樣模板機領域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
自動貼袋機為代表的各類縫制單元設備領域,以威士、祥泰、翰德利為代表的自動縫制單元專業生產商,不斷推陳出新,已經研發形成了如針對襯衣、牛仔褲、休閑服等縫制的全套縫制單元產品線;機器人、機械手等在縫制設備領域也得到了較快的應用,提高了縫制設備的智能化水平如威士、富山公司在縫制過程中應用機械手技術實現布料抓取,名菱公司用機器人更換縫制模板、進行3D立體縫制等。
創新能力是縫制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發布的《中國縫制機械強國發展戰略》中,將創新驅動作為基本方針之一。在該戰略報告中提到,將創新驅動作為建設縫機強國的核心,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培育創新人才,激發創新活力,整合創新資源,加速互聯網、物聯網技術與行業融合,強化個性化研發和定制化服務能力,走自主創新發展新路。
創新意識應該成為一種信仰
創新的意識和信念應該深入到企業家的骨髓里,成為企業的發展基因。不管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管理、營銷領域,創新意識能使企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不甘于山寨模式而期待通過創造新價值去把握明天的創新者、創造者、創業者,將給行業帶來全新的啟發和前行的動力。
【后記】
隨著下游領域的不斷延伸,縫制設備將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行業,在紡織行業的“十三五”規劃中對十三五紡織工業的定位是“科技與時尚”結合,衣著類紡織品與產業類紡織品并進。科技與時尚的結合,這里的“科技”是我們縫制設備行業發揮作用的地方。如何把握這一歷史機遇,需要我們行業同仁開拓思路,以創新為企業的驅動力,不斷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本著提高效率、減輕勞動強度、提升縫紉品質的宗旨,為產品提高穩定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