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慶】我們走過的歷程和期望
第一臺國產刺繡機的誕生
1986年4、5月間,我們得知輕工部工藝美術總公司向輕工部生產技術司申請的《電腦刺繡機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項目已基本獲批,正在落實項目承擔單位,在北京一輕研究所各級領導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開始大江南北的調研國外進口的電腦刺繡機是一種什么樣的設備,功能、用途是什么,國產化的研發工作包括那些部分,如何實現。經過緊張有序的一系列產品調研,制定了研發項目計劃,可研報告通過了輕工部生產技術司技術處的審批,北京一輕研究所電腦刺繡機項目組——一個由不到十個二、三十歲年輕人組成的課題組,正式承接了輕工部下達的國產電腦刺繡機的研制項目。
項目撥款經費47萬元,要求在18個月內完成。47萬研發經費在當年確實是個不小的數目,但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對電腦繡花機幾乎一無所知到研發完成一臺國產化的樣機,其中有多少不確定因素與技術難點,我們并不是都已經有了十分的把握,正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落實了青島縫紉機廠分包機械部分研發任務后,我們心里稍稍有了一些底。
到當年的9月,當時一輕所電子室《糧庫項目組》一批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干們加入到《繡花機項目組》中來。國慶節前,我們通過租用青島刺繡機廠新引進的一臺日本田島TMEF-612型電腦刺繡機,花2萬元用了不到三周時間,與青島縫紉機廠繡花機項目組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對田島樣機的電控和機械部分進行了全面的拆解、測繪,系統全面的了解電腦刺繡機各部分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技術指標。
從選定參考樣機、進行樣機測繪與測試、制訂樣機研發方案和實施計劃,參與該項目的同志們共同奮斗只用了短短一年零四個月,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歷經種種障礙,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在1987年12月31日,由中國人自主研發制造的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腦刺繡機繡出了第一幅繡品。1988年3月23-25日在青島由輕工部組織,輕工部工藝美術總公司、北京市和青島市經委、科委、一輕局、中科院電工所以及國內引進過進口繡花機的繡花廠等行業專家和主管領導參加的產品技術鑒定會上,專家們給出的鑒定意見:經測試并與同類進口設備比較,樣機的各項功能、性能指標達同類進口樣機的水平,研發項目通過技術鑒定。“1988年3月25日”是個這輩子忘不掉的日子:中國開始有自己研發的電腦刺繡機,結束了只能依靠進口的歷史。
出海起航,創造新價值
按照當時研究所體制下的慣例,項目做到這種程度本可以圓滿謝幕了。記得當時項目經費還結余了十來萬,作為項目組和研究所的一筆收入。
但是我們并未停下腳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研究所內開始改革,取消事業單位完全依靠上級經費撥款的模式,實行科研和經費承包經營制度,說白了就是所有一線的研發、生產人員要自己找項目、找經費,工資和研發經費研究所可以借給你,但是要還。同時根據不同的技術職務和崗位,每年要向研究所上繳一定的管理費。總之一句話:研究所是一個提供給科研人員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前提是:你要能自己養活自己。
我們意識我們完成的這個國產化項目有著很好的市場前景,不能就這樣把它束之高閣。我們的想法與青島縫紉機廠的項目主要負責人一拍即合,他們也正為家用縫紉機市場不斷萎縮的市場和幾乎無利潤可言的產品一籌莫展。將電腦刺繡機產品化!
在國產電腦刺繡機產品問世之前,進口電腦刺繡機的價格非常昂貴,導致刺繡加工產品的成本非常高。特別是在1980、1990年代,國家的外匯儲備并不充裕,申請用外匯購買電腦刺繡機,并不是一般企業能夠做到的。我們估算:國產電腦刺繡機在價格上最多只有進口機的一半(當時一臺田島TMEF-612機器算上關稅要約45萬人民幣),如果我們能在機器的功能、性能和使用上更能貼近國內用戶,在技術支持和服務上又能及時滿足用戶需求,國產繡花機應該會有市場。
從樣機到成熟產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產品化的啟動經費更是我們遇到的第一道難關。項目節余的經費已經上交了,研究所也給項目組計提了獎金,劃句號了。更難的是青島縫紉機廠哪邊廠里的一把手并不看好這個項目,甚至在私下說“他們花錢搞了一堆廢鐵”,啟動資金廠里更是一毛不拔。
好在當時參加青島鑒定會的輕工部、北京市和青島市經委、科委的主管領導們并不認為這是“一堆廢鐵”,在當時北京一輕研究所叢所長的帶領下,我們向相關部門匯報了我們要繼續實現國產電腦繡花機產品化的計劃和面臨的困難,并得到了政府部門大力支持,為青島縫紉機廠繡花機產品注入了第一筆啟動資金。我們開始了繡花機電控產品第一批10臺產品的研制生產。
到1990年,一輕所的電腦控制系統+青島縫紉機廠的機械,國產電腦刺繡機開始在用戶中嶄露頭角,并逐漸在與進口電腦刺繡機的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在隨后的幾年里,就是憑著一股韌性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在與進口機的較量中,我們楞是從洋人的“虎口”里奪得了自己的一份領地。
終于可以繡出花來了,第一臺國產刺繡機誕生
書寫行業領軍的傳奇
1992年北京大豪電腦公司成立,公司正式申請注冊了“大豪”商標,產品產量初具規模。1998年,經過改制組建的北京精大豪電腦控制設備有限公司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享受國家給予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為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從1992年大豪電腦公司成立起,我們就秉持充分了解和使用各項企業發展優惠政策,堅持守法經營的理念,使大豪健康成長。
一型、二型、三型、“經濟型”等一系列電腦刺繡機控制系統,就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埋藏已久的寶藏的大門,市場由此開啟,公司的產品產量履創新高。跨入新世紀,2000年底重組后的北京興大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大豪的事業攀登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2006年產銷量達到創記錄的83988臺。
這項目連續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輕工業部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獎項。回憶所走過的這段路,其意義并不在于獲得了幾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重要的是在當時市場化程度并不高的環境下,我們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大豪公司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產業的道路,同時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提高了國內縫制機械行業機電一體化的程度,提升了中國作為全球縫制設備生產與銷售大國所應有的競爭能力和水平。同時也正是這條逐漸清晰起來的產業化之路將大豪公司帶上了企業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使得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如今一個令業界同行羨慕不已的領軍企業。
2004年縫制設備展之大豪展臺
堅守自主研發之路的艱辛
大豪公司從創業之初就堅定不移地走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這條路。在電腦刺繡機控制系統的研制初期,有人“好意”的提示我們,可以找臺進口樣機,照樣完全復制一個。“好處”是產品開發周期短風險低,還能節省經費。但我們堅持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使之具有自己的特色,而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核心技術和產品今后發展的主動權,盡管選擇這條路技術難度大、風險多時間緊迫。
在80年代,Z80單扳機的控制技術還剛剛在國內應用,為了解決開發中的技術難點,大家不論是嚴冬還是酷暑,騎著自行車跑北工大、跑中科院,向那里的教授、研究員們虛心求教認真學習最新的控制技術。那時我們的專用開發手段就是一臺IBM老式的計算機,盤算來盤算去狠心買了一臺Z80的國產開發系統,最簡單的20M雙蹤示波器和一臺直流電源,當作寶貝一樣小心使用。又咬牙給smatework-PCB布板軟件配了大幅面滾筒繪圖儀。出門采購無專車可派,無論寒冬暑夏大家都是騎著自行車跑中關村,跑加工點,用最簡單的交通工具馱回了大量的器材、部件。
項目開發需要的一些關鍵部件,進口不是價格高的驚人,就是對方卡著不賣。項目組決定:在國內想辦法解決!繡花機當時要用到滑差式主軸電機和五相步進電機,國內買不到現成的產品,去外地聯系樣機測試、協作加工,大家自己抬著幾十公斤的樣機、資料擠公共汽車,坐火車硬座。有時中途上火車,沒有座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在項目研發最關鍵的時刻,許多夜晚大家自覺地在研究所挑燈夜戰。硬件電路板件自己設計、自己焊接、自己調試,闖過了一道道難關。在作軟件結構設計階段,小小的辦公室里從早到晚都在進行著細致、認真有時也很激烈的討論。一本厚厚的手寫軟件框圖,詳細記載著各個堆棧、標志、變量定義以及軟件的主程序、子程序功能和結構,以至多少年以后遇到排查問題、設計擴展時它還是最原始也最可靠的依據。
樸素的付出成就了一番事業
幾次去青島縫紉機廠機電聯調,為了讓大家近20小時的火車車程能稍微輕松一些,年長些的同志主動到西直門售票處通宵排隊給大家買到硬臥車票。為節省時間和費用,請青島縫紉機廠的同志在樣機裝配車間旁找了一間里外屋,里屋鋪上木板稻草,上面加個墊子就成了一間6人宿舍,外屋支兩張桌子放上從北京帶去的儀器設備就是實驗室,一住就是一、二個月。
樣機組裝階段,縫紉機廠的工程師們白天裝機械,晚上他們下班后我們就加班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從單個單元到整個系統接上電控聯調。時間就被我們這樣一天一天的擠了出來。
青島廠里早晚和休息日食堂不開伙,成箱的簡裝方便面就成了大家的正餐。廠門口菜市場里賣點青菜蘿卜,小鋪里端回一鍋羊排湯,每天的菜譜幾乎沒變過。當時大家也沒有想過會有今天如此的成績,只是懷著一種樸素想法:努力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確定下的目標決不能因為自己的怠懈而實現不了。
由中國人自主研發制造的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腦刺繡機就是在這樣異常艱苦的條件和背景下誕生出來的。如今回過頭來總結大豪公司所走過的路,我們不能不說,如果沒有當年的選擇和艱苦創業的精神就沒有今天的大豪公司。
夜幕中的集體調機
由樣機到產品的探索和追尋
開始進入產品化階段以后,新的問題和事務一件件擺在我們面前:
從樣機到產品,技術成熟和產品穩定是首要問題。按照樣機開發時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責,對控制系統軟硬件、步進電機驅動、電源剪線換色等各系統進行嚴格的工況條件下測試,哪里有缺陷就下力氣分析改進。自己不熟悉的就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學習,必要時也嘗試利用社會上的資源。
元器件采購-自己跑中關村,當時賣電子元器件比較成規模的中自、科海、四通,我們是“常客”。外協加工點也是大家一家一家找,一家一家的比較篩選,不斷從中選優,走過的彎路吃過的苦頭也不計其數。
頭一批10臺繡花機的整機組裝、用戶廠里安裝調試,我們一直保證人到現場,發現問題及時排查處理優化產品。當繡花機開始小批量生產銷售,我們又與福建石獅下伍堡村楊姓老鄉簽了份協議,在老楊家里辦起了我們第一個常駐“維修點” 。那時沒有專職的維修人員,大家抓鬮依次每人一個月去作維修工作。當時的條件很一般,一間不到10平米的小屋,即當工作室又當寢室。連個像樣的工作臺也沒有(小桌子不夠大),就把被褥一卷床鋪當作工作臺。我們在老鄉家搭伙,早晚兩頓喝粥,洗漱飲用都是井水,水中能看到浮游生物。洗澡也是用井水,好在當地氣候比較炎熱。經常是晚上十一、二點剛躺下,聽到摩托車開到門口,趕緊爬起來去現場維修。
辛苦雖然辛苦,但我們做到了產品的缺陷用及時的服務去彌補,在用戶使用過程和現場維修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里溝通設法改進提高。一點點積累一步步把產品做成熟。
一次機會我們參觀了日本一家叫“電波”的繡花機電腦公司,回國后我們憑著記憶和印象,自己設計畫圖并組裝調試了電控系統產品老化臺,規范了產品整機測試、老化、檢驗標準和手段,對提高和穩定產品質量,早期發現產品質量隱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業務和規模的發展,公司陸續建立了GB/T19001質量管理體系、 GB/T2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委托第三方為公司做了全面的管理咨詢。通過這些體系的建立和運行,公司的組織結構、職責劃分、工作流程都走入正規,逐步脫離了“作坊式”的經營管理模式,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
成就、美好的期望、激動人心的未來
從1986年開始研制電腦刺繡機到如今,大豪公司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在這30年里,機遇和挑戰多次交替地出現。是大家始終堅信只有不斷的創新和提升實力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拔得頭籌,在面臨各種挑戰時立于不敗之地。在管理和技術理念的不斷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上,大豪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通過不斷地提高市場運作水平,加強自身管理能力,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公司保持了在行業中領先的優勢,產品涉及的領域從一個發展到多個,產品的種類也由最初的一種,發展到現在的上百個品種和規格。以高質量、高效率和技術創新為核心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30年來,公司憑借著良好的企業文化形成了企業特有的核心價值觀,打造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化研發、管理、生產、營銷隊伍。公司一貫鼓勵員工學習新技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公司在縫制設備電控領域多年積淀的成熟技術、產品理念、營銷模式,作為知識和經驗的財富既要很好傳承,又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隨著這些年公司業務的擴展和員工隊伍的擴充,不斷優化組織架構、增強核心競爭力、培養年富力強有能力、有主見、有擔當、有激情、有使命感和奉獻精神的經營團隊,是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配合、效率、執行力、對公司的歸屬感、事業與職業的選取等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公司也在不斷的探索企業在不同時期應該有什么樣的激勵機制,使得公司運作的效率最高;應該有什么樣的企業文化能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應該有什么樣的管理模式能讓員工目標與步伐一致;應該有什么樣的競爭方式使員工發揮最大的創造力,并能夠不斷培養出優秀的領軍人物。
歷經三十載,大豪科技已經從最初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發展為而今的花枝滿春。展望未來,風光無限,讓我們團結起來,勵精圖治,奮勇拼搏,共同譜寫大豪公司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