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技術工人都去哪了?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羨慕并開始追隨亞洲四小龍在服裝制造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30年后的今天,我們終于成為服裝制造的世界大國。
但是,近幾年西方金融危機以及接踵而至的經濟危機,國內的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和環境污染的嚴峻局面,都給我們服裝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的快速消失,使得粗放式經營的企業普遍陷入了困境、甚至是絕境,現在無疑是我們服裝行業三十年來最為艱苦、艱難的時刻。
十多年前,由于政治、經濟的各種原因,全球服裝訂單從中國開始向南亞、東南亞國家轉移,盡管轉移的進程很慢,但是,已經演變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在ZARA、H&M、優衣庫等品牌專賣店里,中國制造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而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產品越來越多,這對中國服裝工業來說,是不好的預兆。
在全球經濟競爭格局中,我國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服裝產業鏈,考慮到我國勞動力人口眾多的因素,政府不可能輕易放棄這個優勢,只能是將現有的服裝工廠提升為現代化服裝制造企業。
近幾年,服裝行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特別突出的招工難,用工貴,熟練技術工種培訓周期長,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服裝同質化嚴重。
60后的干不動了。
70后回家創業了。
80后當主管去了。
90后想干就干,說走就走,難以捉摸。
他們經常說“學技術多累啊,蹬縫紉機多無聊啊!工資來的也太慢,都不夠花!”
沒有技術工人,老板們該怎么辦?關停?或是產業轉移? 可是轉無可轉之業,移無可移處啊。越南排華事件,柬埔寨漲薪罷工浪潮,東南亞成本上升的突發性等等,國內也用不了幾年,全國一盤棋,用工成本只會上升,還能去哪里?
為了實現服裝行業的大國之后的強國夢,政府和協會也在千方百計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多數企業積極落實《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這一強國綱要,努力尋找解決辦法:
1、設計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樹立高大上的企業形象和市場定位;
2、創建自主品牌或兼并國際品牌,用名牌效應增加市場占有率,提升附加值;
3、尋找成本洼地,進行產業轉移與遷移,降本增效;
4、轉變市場結構,內外兼顧,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5、精益化生產管理,加強快速反應能力,提高競爭力;
6、發展低碳、綠色、環保產品,引導市場需求,創新產品結構。
可是,面對激烈競爭的全球市場,以上應對之策確實是高大上。不得不承認,這些辦法更適合有實力、有基礎、有積累的大型企業擇優采用,分步實施。對于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來說,那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
問題是這些企業一方面自己生產、自行銷售,另一方面也是很多規模企業、品牌企業的受托加工供應商,他們是組成中國服裝大業的基本單元和基礎生產力,只有解決好他們“招工難、用工貴”的囚徒困境,中國服裝工業從大國變強國才會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