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研所吳劍敏:供給側改革與縫機行業的實踐方向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中國經濟新常態而提出的。從中國經濟自身來講,傳統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廣義上說就是傳統需求側的條件在發生變化。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衡量有效供給的主要標準是市場出清,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能被消費者自愿掏錢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才屬于有效供給。這樣的供給既能創造需求,也不會導致產能過剩、經濟蕭條等后果。
對中國縫制機械產業發展而言,核心的問題是要推動行業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建立在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基礎上,而不是依賴要素數量的投入上,真正形成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的內生性增長動力。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依靠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廉價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來提高縫制機械產品的生產數量和低端市場的占有率是不爭的事實。東南亞周邊國家的生產要素優勢已經顯而易見,在此背景下,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仍然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支撐競爭是不可能的,尋求新動力已經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我國縫制機行業未來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就是要搞清制約行業發展的短板,加快“補齊各種短板”,為提升要素生產率奠定良好的創新機制和環境條件。
一是補齊創新發展的短板。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是培育供給側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我們應該按照創新發展新理念,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有效供給引領新需求,加快研究下游行業的生產工藝和對縫制機械產品的需求。持續創新自主開發自動化縫制設備,不斷向機器人、類似機械手縫制設備領域進軍,實現我們自己可控的、可持續的產品創新目標。
二是補齊產品質量的短板。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現狀除了重復投資、產能過剩外,產品質量與國外品牌的差距是制約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我們應該真正樹立“質量為先”的理念,在前幾年行業開展質量提升工程的基礎上,通過行業協會的引導,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持續提高產品質量的內生性創新動力,擴大向中高端下游行業的供給。
三是補齊要素市場的短板。完善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關鍵。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要素市場的短板問題,突出表現要素市場價格扭曲的現象,由于我們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的競爭,不可避免的會以不斷降價來達到市場競爭的目的,從而出現了行業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但是隨著下游行業的產能過剩和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低價格銷售的手段和方式已不能再成為市場競爭有效的策略。我們要通過行業自律健全市場競爭機制、價格協商機制,加快公平競爭、維護行業健康和諧發展的企業家精神的培育,清除要素市場價格扭曲的問題,在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中,形成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發展環境,實行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經濟增長的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