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專利研發熱提升經濟競爭力
- 20年前,浙江飛躍集團的董事長邱繼寶是依靠敲敲打打生產縫紉機配件的作坊主。如今,飛躍集團在美國、日本等地設有研發中心,飛躍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縫紉機出口基地。雖然經常面對種種技術壁壘,邱繼寶自豪地說:“飛躍不擔心。因為我們擁有生產先進工業縫紉機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 上海浦東大開發帶動長江三角洲成長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區域之一,由此帶來對科技創新的旺盛需求——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傳統產業滲透,引領產業升級。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下,長三角龐大的企業群日益成長為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經濟”主角,培育起核心經濟競爭力。2003年上半年,江浙滬的專利申請量就達到三萬件,申請者大多數是企業。一季度上海專利申請量達8794件,在全國排序由去年同期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上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去年已超過50%,預計2007年將達到60%。 上海工業企業的專利申請中,約20%是高層次的發明專利,去年上海有20多種高新技術專利產品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20%以上。上海振華港機公司開發的專利產品--集裝箱起重機,在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主要港口站穩腳根,銷售連續5年居國際同行首位,世界市場占有率超過40%。 與上海相鄰的浙江省,民營經濟充滿活力,完成了資本積累的民營企業已是科技投入、技術創新的主體。浙江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已連續兩年居中國第2位,近3年的申請量和授權量接近前15年的總和。上海的另一相鄰省份江蘇,民營科技型公司為支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經濟也不斷壯大。 圍繞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長三角各類企業都在努力吸引高層次人才做研究開發。著名的民營企業雙良集團2001年掛牌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已引進4名博士。經過多年的積累,雙良集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雙良生產的空調正借此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 對于來自上海交大的孫志高博士,選擇到這個位于長江畔江蘇省江陰市的民營企業做研究有充分的理由:對科研項目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研究的課題與市場結合緊密,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高級人才到企業創業更富挑戰。他說,上海高校博士到企業創業的比例逐年提高,去年上海交大留校博士不足30%,約一半去了企業。目前江蘇省就有63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居中國第一,吸引了1100多位研究人員。 達飛鵬博士1999年進入南京一家大型企業金城集團的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包括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制造、快速制模技術三個方面的“產品快速開發系統集成”。金城集團利用他的這項研究成果開發新型摩托車系列,耗時從過去的2至3年,縮短到6至12個月。這項技術還可應用到汽車、家電、手機等產品開發中。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祥地,如今因開放大量外資進入而迅速崛起為國際制造業的高地,電子、電機、紡織、工程技術行業發展迅猛,企業外向度高,技術含量高。繼設立生產基地擴大產能之后,跨國公司紛紛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構建全球性研發中心:微軟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通用電氣在上海的研發中心是其全球三大研發中心之一,愛立信、諾基亞也分別在南京、杭州建立了其全球研發中心。僅在緊靠上海的蘇州,就有67家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和研發機構落戶,涉及電子基礎材料、計算機及周邊產品、視聽及通訊系列產品、液晶顯示、數字映像設備、新型家電等眾多領域。 五年前摩托羅拉成立南京軟件中心,結果在摩托羅拉全球軟件集團中成長最迅速。該中心現有研發人員200多人,今年上半年又投資1000萬美元,擴建占地約4萬平方米的新研發基地,將大幅度擴充人員,并引入更多的一線核心技術。 經濟專家指出,這些研發中心既具全球性而又本土化,使長三角相關產業和研究人員的技術水平基本與國際先進同步。產業調整引領研發聯動,反過來又推動產業升級,提升了長三角經濟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