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中國縫制機械市場營銷現狀與發展座談會議論之聲(二)
西子湖畔 共議經營之道
------十年磨一劍 由大變強會有時
4月27日,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商貿精英和制造業代表云集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被稱作“西湖論劍”的“中國縫制機械市場營銷現狀與發展座談會”劍氣縱橫。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何燁的一番話拉開了這場論戰。“不久前我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服裝協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接觸了許多著名的國內服裝生產企業,令我擔憂的是其中很少有企業用的是國產的縫制設備。我們做到了世界最大,但是進入這些企業卻是如此之難。目前,我們最迫切的是要加強素質‘強身健體’,發出自己的聲音,打出自己的國產品牌,不讓洋品牌占據市場。”
這是一個讓“老大”尷尬和傷悲的話題,又是“老大”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直面現實
東莞祥興針車有限公司唐志均說:“目前,我國的縫紉機產量超過全球的60%,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第一’縫制設備大國,但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在特種機、自動化、電腦化機種方面。因此。我們迫切期望制造商加強開發能力,不要盲目抄襲,制造價廉物美的產品與洋品牌比拼,提高國產縫制的市場占有率。”
上海宏遠縫紉設備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羅魯民坦言:“國內的縫制設備在品牌、檔次、品種、質量上有一定差距,國內著名的服裝企業現在要是都用國產的品牌還不太現實。”
上海威士機械公司董事長呂立毅說:“為什么國內服裝大廠、名廠都用國外的品牌?因為我們的制造工藝、管理能力、人才都與國外差很多。我們的產品價格低,質量差,處在低端,容易引起價格競爭。打價格戰的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我們只有實事求是,承認差距和不足,虛心向國外品牌學習,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引進國內,才能與國外品牌競爭。”
任重道遠
低頭需要勇氣,抬頭需要實力。我們不缺乏承認不足的勇氣,我們也不缺乏決心和信心,我們更需要的是讓我們抬頭的實力。這是一個“用質量說話”的行業。
常熟仕德偉縫制機械城總經理夏偉量的話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品牌不是十年、八年的事,而是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做的是品牌+質量的競爭。”
我們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且聽行業精英們的回答。
寶石縫紉機實業公司董事長阮小明的話語充滿劍氣:“品牌不是靠決心、民族心就能創建出來的,這是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我們不能關起門來回避,我們也無可回避。我們必須下苦功把內部管理和質量抓好,按國際化標準改造技術,設計理念,培訓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以個性化的管理適應時代變化。”
杭州祥盛縫紉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柏成說,“今后中國必定是世界服裝的制造基地,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服裝業和縫紉機產銷業面臨的最大機遇,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服務下游工廠;提高信心,大力推廣民族品牌;苦練內功,提升國產設備技術及服務;國產縫紉機一定要走質量興廠主路,千萬不能走低價競爭的死路——自己斗自己;要加大科技投入、人才培養,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生產出高質量的,市場歡迎的產品。”
上海浦東機械設備成套公司長城縫制設備商行總經理劉音剛的看法是,“制造商要承擔起行業宣傳的責任,多與經銷商溝通,多聽一聽經銷商的聲音,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不斷提高產品檔次。要像洋品牌一樣在高層次競爭,不要總是進行低層次的價格競爭。”
東莞祥興針車有限公司唐志均先生說,“生產廠家要與服裝加工的各個領域,包括服裝設計、面料生產企業、縫制企業、代理商、經銷商等與服裝生產相關的所有領域建立聯系并與之取得協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知道服裝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我們的縫制設備到底應該做些什么。”
制造企業的代表,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瑞元的回答是,“我們要立足市場,多與服裝企業聯系,吸取他們的意見。有針對性地進行生產、創造、開發、研新,讓國內著名的服裝企業早日用上國產品牌。”
再來聽一聽其他的聲音。
“作為縫制設備的代理商、經銷商應當起到制造商與用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與制造商保持緊密的聯系,將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信息迅速反饋給制造商,而制造商應及時根據反饋信息進行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并加以解決。使產品質量在開發、制造、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都處在受控狀態。”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及其商貿委作為行業的協會,應充分發揮其行業的協調管理作用,應特別致力加強經銷商與制造商的相互交流、了解。采取一定的手段,制止市場的不正當的經營手法和惡性競爭。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公開曝光造假、售假的企業。提倡用提高科技含量及服務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等公平競爭手法,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
為期一天的“西湖論劍”就在這樣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可是中國縫制機械設備行業的“論劍”和“實戰”還在明天的競爭中繼續。 彭朝霞